------ 名泉鉴赏 ------
------ 名泉动态 ------
------ 名泉图库 ------
------ 名泉视频 ------

锦云川流域泉池


  
  锦云川,又名锦银川、西川,为历城南部山区三川之一。流经高而乡和仲宫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55.2平方公里。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锦云川……延袤六十余里,山川争秀,与锦绣、锦阳鼎踞其胜。”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者4处。

  香炉泉 在高而乡出泉沟村西北,出泉沟水库坝北200余米处。传因原泉池状如香炉而得名。夜深人静,泉水涌流之声在山间回荡,故又名“响泉”。水自黑山寨东山根岩缝流出,积于不规则自然水坑,然后顺山崖缓缓细流,汇入锦云川。泉水终年不断,出露处岩石青苔吐翠。水质极佳,煮沸无垢,相传饮之可祛病,故远近乡民常至此汲水为饮。香炉泉西南50米处,也有一泉在石罅中渗出,四季不竭。黑山寨东侧山腰处,亦有山泉常年渗流。

  双盆泉 俗称南泉,在南高而村南侧,黑山寨北山根。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载。因两池并列,状似盆,泉水泠泠自盆出而得名。水自岩隙中哗哗流出,形成一自然小池,澄澈洁净,旁植翠竹。又自小池出,蜿蜒西行五六米,再积于椭圆形深池中。深池中亦有泉涌,四季不竭。池水漾溢,漫流成溪,穿村绕屋,流入锦云川。

  扫帚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东南,八大岭水库东岸。汛期开泉,自岩缝喷涌,状如扫帚,故名。无明显泉池。

  白花泉 在高而乡孙家崖村西,泉子岭顶部。因泉涌时水花飞溅似白花朵朵而得名。又因与毗邻的长清县境内山顶的另一山泉相对,又名“对花泉”。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称为“百花泉”。泉池呈方形,乱石砌岸,水自石缝涌出后,穿过池壁,沿渠流入果树丛中的蓄水池。

  圣水泉 在北高而村南,锦云川南岸观音殿旧址,今为北高而小学。传为神赐,故名。泉池位于校院内尚存的观音殿前,旁立清咸丰三年《重修圣水泉池碑记》和“圣水泉”石碑。泉池为石砌,东西长4米,南北宽2米,1996年被棚盖。泉水向北伏流五六米,入校院北侧临河岸修建的水池,清冽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池水常年不断,水中小鱼戏游。水盛时溢出池外,注入锦云川。

  杨家井 在北高而村北约300米,锦云川西岸,杨家寨山东侧山根处。原为天然石坑,后杨姓砌为井形,遂称杨家井。常年有水,乡民汲此为炊。水盛时漫溢井外,沿水渠东流,注入锦云川。

  水池泉 在高而乡汤家村东,锦云川西畔,汤家石桥南侧。此泉水势旺盛,泉水自一石砌方池的南壁岩缝汩汩翻涌,终年不息。池水清澈甘冽,穿过池壁注入锦云川。泉旁川边,鹅鸭戏游,林木葱茏。

  双虎泉 在高而乡子房峪东端,铜壁山南坡。泉池为椭圆形,池口被条石分隔为两个半圆形池孔,水四季不竭。泉东约10米,有一株树龄在数百年以上的黄连木树。树东北5米处,又有一泉,井形,常年不涸。两泉皆庇荫于黄连古树下,泉水经黄连树根浸润,饮之可祛病。泉北铜壁山葱茏峻拔,山下有子房庙古迹,山上有子房洞,传为汉留侯张良隐居处。洞前石碑对双虎泉作了记载。

  圣池泉 又称“圣水泉”,在仲宫镇北道沟村北普门寺旧址。因处佛门圣地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圣池泉在普门寺山门外,清冽澄洁,一方攸赖”。为石砌方池,池岸围以雕刻精致的石栏。水自池壁石雕龙口中吐出,汇为清池。池旁墙壁上嵌“圣水泉”碑。

  涌清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涝峪东石崖内, 流入锦云川”。今失考。

  涝 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涝泉岭后”。今失考。

  孟家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涝泉东”。今失考。

  上水泉 崇 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在杨家寨后,泉气阴森,沁人肌腑”。今失考。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