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泉鉴赏 ------
------ 名泉动态 ------
------ 名泉图库 ------
------ 名泉视频 ------

分散泉池


  
  除了上述四大泉群,还有38处泉池分散于济南的老城区内。其中,金代《名泉碑》着录的有8处:舜泉、香泉、杜康泉、泉、孝感泉、双桃泉、玉环泉、罗姑泉。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着录的1处:双忠泉。其他诸泉为:寿康泉、(西)太平泉、太极泉、雪泉、华笔池、凤翥池、不匮泉、汇波泉、珍池、王庙池、中央泉、玉乳泉、扇面亭、鉴泉、瑞雪泉、广福泉、华家井、北芙蓉泉、芙蓉池、玉露泉、大比泉、泮池、岱宗泉、饮马池、惠民泉、玉德泉、放生池、(东)太平泉、感应井泉。

  舜泉·香泉·杜康泉  舜泉,也称舜井。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圆井形,世传为虞舜所凿,故名。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舜庙,舜泉即在舜庙重华殿前。舜井甚有名气,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文学大家多有赞咏。有关舜井的传说,起源很早,汉刘向《列女传》、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皆有记载。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及其弟弟象,设计害舜。父让其淘井,待舜下到井底,象即刻用石板将井盖死。舜在惊慌之时,发现井壁北侧有一缝隙,露出微光,水从缝隙流出,舜便随着流水钻进弯曲的洞穴,行十丈左右,洞穴豁然变大,与另一井相连,通向地面,舜从井出回到寓室。继母和象以为舜死,便去舜的寓所收拾遗物,进门一看,舜正端坐在室内抚琴,两侧娥皇、女英二妻陪侍,母子二人羞愧难言。又相传,大禹治水时,舜井常有蛟龙出没,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庶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大禹前来捉拿,用铁索将蛟龙锁在井里,所以井内至今仍有铁链悬在上面。1985年于舜泉处建起舜园。门外北侧即为舜井,舜井旁新修水池,层层叠石,清流淙淙。迎门为喷泉假山,山上置“舜井锁蛟”雕塑。园内竹影移墙,藤蔓附壁,绿草如茵,小溪潺㧏,秀石卧波,整个庭园显得典雅玲珑。舜井西有香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其味“甘芳香甜”,故名。清末民初曾一度失迷。原在舜庙西庑下,后位于济南第六十五中学校院内,为一石砌水池,水势尚好。明《历乘·卷十八》记载,该泉六十年一发大水,沿街绕墙,流入大明湖,数月方休。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泛滥成灾,“横溢满城,道生鱼鳖”。“文化大革命”时建教学楼,将该泉填埋于教学楼西南墙角下。

  杜康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在刷律巷59号院内。此处原为舜庙西侧娥英庙。泉池呈圆井形,砖石砌垒,直径1米,深4米余。常年不涸,水质甘美,居民汲之烹茶为炊。相传杜康以此泉水酿酒,故名。后来,因花墙子街北煮糠泉讹称为“杜康泉”,为了区别,也有人将此泉称为“古杜康泉”。1993年刷律巷拆除,建设新大新商厦,该泉被填埋在大厦东侧。唐宋以前,舜庙处不只三泉,而是众泉争流,水面宽阔,水势颇大。有鱼有鳖,有菱有荷,灌溉养殖,其利甚大。众泉汇流成溪,注入大明湖。《水经注》称此溪为“历水”,称大明湖为“历水陂”,舜井等泉即为历水之源。

    泉  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着录。在南门桥南路西,济南美术总厂南侧。因净明如镜而得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当地居民徐文举因“历年来大雨冲损,汲水者每苦其难”,便独自修池,形如太极,并立“古泉”碑,碑载:“此泉列寿康泉迤东,水净沙明,对之若镜……”。1982年重修泉池,长7.6米,宽4.8米,周围建花坛。1985年,于护城河南岸建“泉园”,内设茶座,供游人休憩观景。90年代初,被泉酒家改建为人工喷泉。

  寿康泉  在南门桥西,护城河南岸。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寿康泉泉眼很多,水泡从泉底冒出,袅袅上升,浮出水面,化为潺潺细流,注入护城河内。岸边植有垂柳,绿荫如盖。冬天大雪纷飞,冰封大地,可寿康泉水却依然雾气蒸腾;夏日炎热,地面滚烫,而这泉水却清冽透凉。附近居民皆用此水烹茶为炊,因此出了很多百岁老人,便将这泉命名为寿康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仲冬,当地老者王瑞等人立碑志之,正书“寿康泉”三个大字,并记文二行。(见清道光《济南金石志》)寿康泉(1996年)  寿康泉曾一度被济南中药厂盖宿舍楼填埋。1986年修建环城公园时重新修复。泉池呈长方形,长8米,宽6米,周围饰以雕栏,水势颇佳,叠水漫流入河中。

  孝感泉  在原西门内孝感坊北,今趵突泉北路22号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池以石砌岸,长34米,宽2米。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孝感水在县北门……耆老传云,昔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水’。天宝六年敕改为‘孝感水’。”又据《山东通志》载:元代一名叫刘琮的孝子,其父久病卧床,他精心服侍,用尽家产。家距水源甚远,必须每天到远处取水,因而感动神灵。一日,刘琮刨地,得金一窖,取尽后,忽涌一泉。刘琮用掘得的金子买药并汲此泉之水煎熬,父亲病愈,活到百岁,所以人们给这泉取名为“孝感泉”。后来,刘父寿终,刘琮削发为僧,并把宅舍捐给寺院,这寺改称孝感寺,后又改为太平寺。古时孝感泉处,翠竹蔽日,清流潺潺。其后,太平寺废,孝感泉依然存留,而且水势尚好。

  (西)太平泉  在太平寺街南端。井形。60年代初期尚存,水流入地下水道。1983年调查时已填埋。

  双桃泉  在原城西丁字街北(今城顶街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已称“今失考”。

  太极泉  在大明湖路西端路南,济南第七职业中专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太极泉,在太平寺北……水清,流入明湖。”此泉曾是本世纪60年代水文地质部门的测试点,呈井形,70年代停用。1997年3月,附近泉眼在建房施工中被填埋,此泉遂喷涌溢流,故临泉建边长1.2米的方池,水顺管道注入排污暗沟,流进大明湖。

  玉环泉  俗称玉环井,位于省府前街中段路西。呈圆形,直径1.3米。此泉因两泉相涌,水纹相扣如玉环,故名。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水清冽甘美,昔日本街居民皆取此水饮用。清人钟廷瑛有诗赞曰:“井冽泉寒玉新,一环分润半城人。清泠讵识清华派,枉被痴人说太真。”此泉,1978年展宽省府前街时曾一度被覆盖,1982年又重新修复,上用凿有圆孔的水泥预制板棚顶,呈现出两环相扣的形状。泉西立碑刻,上镌“玉环泉”三字,涂以朱色,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全街市民公立。泉南北两侧各有山石矗立,峭拔如笋,四周设以栏杆,为街中一小型景点。

  惠民泉  又名惠民井。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惠民井,在府城内,与玉环井相并。”明刘敕《历乘》称:“惠民泉,(在)城内,与玉环泉对。”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惠民泉,在布政司街东。”今失迷。罗姑泉 又名罗姑井、瞽女池、曹家井。在县东巷中段路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据元代《齐乘》载,这里是唐朝大将罗士信的故宅。相传罗士信之姊,独居于此,抗暴死,故称为罗姑泉。又因泉呈井形,亦名罗姑井。“瞽女池”的来历,民初《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六》引清王初桐《济南竹枝词》的释文曰:“罗姑井,相传罗士信故宅,刘廷式(北宋齐州人,后中进士)聘女而瞽,竟娶之。庭下得泉成池,瞽女凡三饮其泉而得三男,号瞽女池。”又相传,过去井上有亭,后来荒废,宅院归曹氏居住,因此这泉也叫曹家井。该泉1965年被覆盖,但井口尚可辨认。1995年建楼,被覆于楼体北墙外侧。

  雪 泉  位于西公界街2号省经委宿舍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及《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池呈方形,长宽各2米。清朝乾隆年间,山东布政使江兰在此处拓建放生池,凿池时即得此雪泉。池甚大,水颇清,荇藻青翠,锦鱼戏游,为济南一大胜景。泉池修好后,学者桂馥题书泉名,翁方纲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二十八日作《功德水记》,并书丹刻于石上。为培育人才,继而又在池旁建讲堂数楹,命名为“济南书院”。解放前,碑刻、书院全废,放生池也与雪泉分为两处。1982年重修,四周建雕刻石栏,池南壁镶“雪泉”石刻,水旺盛,常年不涸。

  放生池  在西公界街3号院内。泉池3米见方,块石砌垒,常年有水。

  华笔池·凤翥池  进入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南门,迎面有一架小桥,桥两侧各为方池,池周饰以石栏。东池北壁嵌“凤翥池”石刻,西池北壁嵌有题记。由此向东,至大院东南隅,又有一池,池壁嵌“华笔池”石刻。华笔池处,明清时代为贡院。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上旬,山东布政使江兰到这里主持科考事宜,使人分别在贡院和布政使署内,凿成“华笔池”和“凤翥池”。江兰撰写《新浚凤翥池记》,并书写刻于石上。题记对华笔、凤翥两池的挖凿做了概括叙述。华笔池之名寓有祝愿参加科考的士子妙笔生花之意。池水与珍珠、芙蓉两泉一脉相通,涓涓细流,注入凤翥池,最后流进大明湖。凤翥池北原有太湖石一具,形状奇特,翼然而立,如凤起舞,故名“凤翥石”,曾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别墅“云庄”中的奇品。泉以石名,石、池相映,寓意甚丰。“凤翥”取意于《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意在勉励来此科考的士子奋发图强,象凤凰般振翅腾飞。如今,凤翥池完好无缺,盛水期潺潺流泄,清澈见底。华笔池则因在附近建宿舍楼,于1992年被覆于水泥路下。

  玉乳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西部,凤翥池西北,雪泉以东。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济南大观》有载。因泉滴滴如乳汁而得名。泉池原长40米,宽30米。现呈方形,长宽各7米,深2米,以块石砌垒。

  瑞雪泉  在省人民政府大院西北部,玉乳泉以北。原池长25米,宽16米,深1.5米,块石砌成,水向北流。后湮失。大比泉 位于省人民政府院内东部。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称“在贡院提调道门内,有明成化年碑”。已湮没,碑亦失。

  扇面泉  位于山东省图书馆院内东侧。因泉池呈扇面形而得名。

  双忠泉  在双忠祠街31号院内。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此处为双忠祠故址。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关,绕过北京直取济南,山东巡抚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留守城内的千名乡兵及民众殊死抵抗,城陷阵亡。事后,为纪念宋、韩二人,建“双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乡人修复已倾圮的“双忠祠”,掘地时涌出一泉,莹洁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旁。后祠废为民居。民国时期,《双忠泉记》石碑尚嵌于院内南屋东山墙上,墙东即为双忠泉。解放前,修屋拆墙时将碑碣推倒铺地,后损毁,泉也随之填埋。

  不匮泉  位于双忠祠街33号院内。清道光《济南府志》及《续修历城县志》有载。呈井形,以碎石砌垒,直径0.5米,水清,居民即用此水洗涤。据清人张贞《不匮泉记》(《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六》)和赵申季《不匮泉跋》(道光《济南府志·艺文二》)载:济东道道台宋广业(字澄溪)之母管氏相夫教子,敬奉姑婆,孝名甚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东巡时诰封一品夫人并赐“北萱映彩”匾额。其子宋广业也有孝名,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任济东道道台时,将其母接至署衙奉养,并在署衙的西侧建御书碑亭,把皇帝赐给他母亲的匾额挂在里面。建亭时,于亭后凿池,得一新泉,泉水甘美清冽。根据《诗经·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的诗句,将泉命名为“不匮泉”。

  广福泉  在双忠祠街12号大门内西侧。泉池长1.05米,宽0.7米,深1.75米,条石砌成,雨季有水。后覆盖。

  华家井  位于启明街41号东侧路北。呈井形,原为当地居民主要汲水处。1965年安装自来水管填埋。

  玉德泉  在原城根街36号门口,已填埋。

  珍 池  俗称鸭子湾,在珍池街中段,居民院外。泉池呈三角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平均15米,深2米,水流向北。因珍珠泉水经玉带河流入池内,故称珍池。1982年重修,池周以青石砌垒。1993年填埋。

  王庙池  在珍池南邻,西墙根下。盛水期有水,池西墙壁上嵌有池名石刻。

  中央泉  在县西巷2号院内。井形,水清,常年不涸。东墙嵌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中央泉”石碣。

  鉴 泉  在县马园子街9号。已填埋,旁有泉名石刻。

  北芙蓉泉  位于岱宗街24号院内。因位于芙蓉泉的东北而得名。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涌出成泉。民初《续修历城县志》有载。泉池长1.65米,宽1.3米,深3米,条石砌垒。后填埋。芙蓉池 又名王八湾,在岱宗街小学内。已填埋。

  岱宗泉  在岱宗街51号院对面。昔日,街中居民皆饮此水。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玉露泉  在大明湖路197号。泉池长6.2米,宽4米,深1.2米,为碎石砌成。水向东流,泉边有“玉露泉”石碑一方。后被填埋,碑亦失没。

  泮 池  位于庠门里街南端路西,文庙院内北。池中有五孔拱桥,水势尚好。

  饮马池  在山东省统计局院内(济南百货大楼对面)办公楼前。明嘉靖《山东通志》载:饮马池“在都司北,池有芙蓉堤,绕文庙东,俗呼叠道。”明崇祯《历乘》、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亦有载。都司,即山东都指挥使司,明代设立于此,清雍正年间裁撤,在其址设立泺源书院,故后来饮马池又名“泺源池”。泉池面积50余平方米,水势甚好,夏季夜晚,院内居民常于池岸乘凉。1970年市自来水公司在泉侧钻井4眼,建成泉城路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此后,泉池水位逐渐降低,最后干涸,遂被填埋,并建房舍。今盛水时节,房根处尚有泉水涌出。

  感应井泉  在大明湖北岸北极阁下,为明正德年间修复北极阁真武庙时掏挖出的一眼甘泉。清乾隆《历城县志》引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感应井,在内(府)城内北极台下。”康熙《济南府志》载:“城北面滨湖,水味多咸,此井独甘。”泉旁有济南人邹袭撰文的《感应井泉记》石碑,立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如今,泉井已湮没,石碑亦埋于地下。

  汇波泉  与南护城河中的汇波泉重名,位于大明湖东南隅“清凉岛”上。过去,城内众泉多从这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岛上的这眼清泉,便被称之为“汇波泉”。此泉池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八月曾重修,并立碑以记。昔日,岛上有寺,因泉称“ 汇泉寺”。每逢盛夏,远近文士多来这里乘凉。明人张鹤鸣《游湖十绝》诗中曰:“汇波泉上夕阳里,紫翠玲珑透鸭茵。”新中国成立后,经改造,辟为棋社,游人也可来此享受垂钓之乐,但泉已湮没。

  (东)太平泉  在北太平街北口以东,后高祥后街南口路西,泉呈井形,俗称“苦水井子”。1955年在此处建水站后填埋。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