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齐鲁师范学院教授畅谈孝文化

  孟子说:“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当今社会的德育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月11日,齐鲁师范学院李雁教授以《父慈子孝:传统文化中的亲情教育》为题为大家讲了一堂精彩纷呈、受益诸多的公开课,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众所周知,“孝”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道德理念。“孝” 作为中国伦理观的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孝”这个字最初见于殷墟卜辞。古文字学家说明“孝”字字形的含义, 上面一个“老”字,是老人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下面一个“子”字,表示儿子搀扶和服侍老人的形状。可见,早在中国文字初创时期,孝道已经有了明确的思想内容, 并且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李雁教授在课上也讲了纯孝与愚孝的区别,“纯孝孝之正也,愚孝孝之误也”。纯孝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天性的自然纯朴之爱,愚孝则往往失之盲目近乎愚昧。父母也需要成长,子女一味地迁就老人不但不利于老人的晚年生活,也为子女的生活埋下隐患。所以我们需要做到真正的孝,而不是不理智的愚孝。李雁教授在直播中特别讲到了“孝的层次教育”,即孩提时的孝、青少年时的孝、成人后的孝。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孝的认知各有不同,表现也各有不同,关键是在孩提时期就应该培养孩子学会首孝悌,先学会爱自己的家人,才会爱别人,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成人之后才会自然而然的明白孝的道理。

  课程最后,李雁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济南历史上的孝文化,其中对于济南来说“闵子骞传说”堪称是济南孝文化的代表,在泉城得到了广泛播撒。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元代将此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之首。后闵子骞从学孔子,深受器重,被纳为衣钵弟子,成为七十二贤之一,十二哲之首。

  往期公开课精彩内容可通过济南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和中国孔子网观看。

济南市图书馆

202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