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如何再塑全球化?

  4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年会议题围绕“开放创新的亚洲 繁荣发展的世界”设置了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放的亚洲、创新的亚洲、改革再出发等四大板块。其中,全球化与“一带一路”板块广受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五年来,不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抓手,并且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成为新全球化、新全球治理的抓手。倡导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并与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事业对接,使得中国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旗手。“一带一路”是对西式全球化的扬弃,正开创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共赢的新型全球化,其逻辑在于转-承-起-合:

  转: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英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既带来全球化顺利发展的巨大机遇,也造成诸如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全球的热钱流动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大毛病,“一带一路”就是治疗它的一个药方。热钱流动至少是50万亿以上的规模,这个钱流到哪里,哪里就是泡沫,从哪里出来,哪里经济就塌方。“一带一路”要治这个病,要把全球的资本向基础设施、带动实体经济的方向流动,把热钱变成冷钱,或者把虚钱变成实钱,这就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开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药方。中国现在建设亚投行,大概需要一千亿。这是一个药引子或者酵母,会带动一万亿甚至几万亿,几十万亿的资金向这个方向流动。只有建设看得见的实体项目,这个资金才会长期给你回报。对于基础设施,全世界需要几十万亿的投资,这个资金需求,恰恰是全球热钱流动的数量。这两个数量如果对称起来,全球化中最负面的力量至少可以得到控制。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着眼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号召转变全球化理念。

  承:承接上一轮全球化,赋予全球化新动能、新活力。一带一路聚焦于全球化边缘化地带,尽管风险较高,但潜力巨大。西方人开创了全球化,但世界夜晚的灯光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的沿海地区,还有13亿人没有电:非洲5亿人、印度3亿人;世界上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而世界海上物流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间。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或曰单向度全球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改革单向度全球化,首先就要实现陆海联通。全球有54个内陆国。从空间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帮助那些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陆海联通。“一带一路”激活了这一梦想,助推欧洲互联互通,形成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的大项目。另外一个是实现规模效应,现在欧洲越分越小,“一带一路”提出以后,能够把小国连通在一起,建立大市场,尤其把内陆和海洋连在一起,实现陆海联通。这是“一带一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将改革传统的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让全球化“无死角”,开创南北联动、陆海联动的联动型全球化。

  起:“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以民生、发展导向,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不是着眼于高标准的规则制订,而是着眼于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如民生工程,是发展导向型全球化,让老百姓更加有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这给经济全球化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已完成11个,并强调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和已有的合作机制对接,推动全球层面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化提供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1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合:全球化逆转的重要标志是区域合作碎片化,如何将分散化、碎片化的合作机制统合起来,这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思路。“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布局,在六大经济走廊和铁公空水电网等六路,实施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通过补基础设施和能源短板,推进人类新型工业化,倡导全球化的本土化。“一带一路”不只是推动企业“走出去”,是“走进去”,跟当地国家的发展项目相结合,要适应当地的民俗、宗教,用当地人所希望的形式“落地生根”,呈现“欧洲生产,欧洲消费”、“非洲生产、非洲消费”局面,推动全球化的本土化,有效克服全球化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一带一路”推行产业链延伸而非传统全球化推行的跨国公司全球整体产业链转移,推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有助于中小企业而非跨国公司扮演载体角色,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和失业率高企的恶果,有助于消除发达国家的全球化病。

  总之,“一带一路”的特点不是资本全球化而是实体经济全球化,路径不是规则导向而是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方向不是单向度而是包容性全球化,目标不是竞争型而是共享型全球化,正在扬弃传统全球化,实现全球化的本土化,开创新型全球化,其前景正在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8年4月9日

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