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四个维度

  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字字充满中国智慧,句句符合中国国情,处处体现中国特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新目标。

  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艰巨,该从何处着力?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处理好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从个人、社会、国家、全球四个维度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拓展美丽中国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个人层面:生活方式绿色化

  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2015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20年实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推行,全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明显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对每个公民而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选择使用绿色产品,在衣、食、住、行、游的选择中,在消费环节的习惯上,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力戒奢侈浪费、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费性行为,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要体现出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和行为。例如:少开一天车,多种一棵树,节约一杯水,使用再生材料产品,支持垃圾分类和可再利用资源回收,餐后打包剩余食物,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拒绝过分包装,等等。

  社会层面:生产方式生态化

  习近平同志2014年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是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黑色经济”;现在,我们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带动的是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在工业生产中要倡导企业内的微循环和企业间的中循环,甚至还要推广到全社会,形成大循环。低碳发展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负影响。循环发展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体系,以期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共赢。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是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从这个意义上讲,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日益强烈和迫切。我们只有坚决摒弃“有毒GDP”和“黑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重新整合资源,着力推动经济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资源消耗大的工业体系向低能低耗、集约高效利用转型,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

  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制度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章修正案吸收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在总纲中增加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法监管是使生态文明制度化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弄虚作假、包庇纵容”等严厉措辞频现,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践履行了“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的生态承诺。

  从绿色GDP纳入政绩考核,到生态补偿机制纵横推进;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到“最严格环保法”的实施;从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六大理念”,到设定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这一切不仅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更增强了体制的统一性、整体性、协调性。

  全球层面: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建设美丽中国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庄严承诺。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可以独自完成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主张各国既加强对话与磋商、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又积极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双赢,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7年联合国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所说:“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作者:李宏伟(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18年2月7日

紫光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