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娘》:扎根红色沃土的吕剧奇葩

来源: 大众日报
   一部从当地真实历史取材、本土吕剧团为班底打造的现代红色吕剧《乳娘》,从去年底首演成功后,就风靡乳山大地,受到业界专家和普通戏迷的一致好评。到底是什么俘获了戏迷们的心 记者近日专程到乳山探访了《乳娘》成功的秘诀。
“母爱圣地”筹排母爱大戏
乳山母爱文化和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的大乳山因具有母亲形象而被称为“大地圣母”,大乳山传说中救助百姓的三圣母被称为“神话圣母”。乳山籍著名作家冯德英在红色经典作品“三花”中,对乳山母亲的母爱事迹进行了深刻生动的描述,特别是在长篇小说《苦菜花》中,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倍受磨难、意志坚定的母亲,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誉为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被称为“人间圣母”。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抗战时期的乳山胶东育儿所,300多位乳娘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养育了1000多名八路军的后代,为革命火种薪火相传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是基于这样深厚的“母爱”人文资源,乳山在国内第一个把“母爱”做成城市名片,“母爱圣地,幸福乳山”成为这座滨海小城的不懈追求。因此,当群众反映传统吕剧老戏多新戏少,尤其是与当地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新戏少时,乳山的文化工作者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排一部母爱大戏,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名片增添一抹亮色。
为了拿出精品佳作,具体而清晰展示出乳山母亲的母爱情怀,更加有说服力地彰显母爱文化的魅力,从2011年初开始,乳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翠萍就担纲项目总负责人,多次召集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请来戏曲艺术方面名家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之下,胶东育儿所乳娘这段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将乳娘事迹用吕剧表演形式搬上舞台,成为大家的共识。
   探索振兴地方戏新路子
2011年12月16日晚,《乳娘》首演,2000多名观众席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
整部戏由序幕、收子、育子、搜子、救子、思子、教子、还子、尾声九个篇章组成。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加上华美的灯光和扣人心弦的配乐,深深地震撼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心灵。演出期间,整个礼堂鸦雀无声,当剧情发展到“乳娘”交出自己的亲骨肉并被敌人投入火中时,现场不少观众已经泣不成声。
一些平时很少看戏的年轻人也被震撼了,说该剧华丽的舞美设计和动人的剧情,比看电影大片还让人感动。戏迷曹积民抹去眼角的泪花说道:“以前,咱吕剧团的演出也不少,但都是些年代久远的古装老戏,缺少新意特色,看多了就乏了。像今天这样,自己人唱自己的事,一听就入迷。”
乳山市文广新局局长赵红日说:“以前由于缺少资金,剧团创作和表演能力每况愈下,很难让百姓听到耳目一新的好剧。我们的演员借这个机会与名家一起同台排练演出,在创作和表演上都学到了很多平常学不到的东西。”
对于宣传部长姜翠萍来说,这部戏成功的更大意义在于探索出了一条振兴地方戏的新路子:“政府出资为剧团聘请艺术家和名角参与创作演出,给创造力相对欠缺的本地艺术剧团输入了‘造血干细胞’,把传统的‘送文化’思路变成了全新的‘种文化’探索。”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