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汇聚,“曲山艺海”实至名归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一村一品成了专业户,磨豆腐大把大把赚票的儿,咱农民不再是土包的儿……”6月4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文化中心、长子县文化馆报送的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在济南山东剧院上演,就此拉开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作品复赛的序幕。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将有93件曲艺作品分7场参加群星奖曲艺复赛。这些参赛作品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武警、总政等32个单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4日晚7点半,群星奖曲艺复赛第一场正式开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相声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李立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中国煤矿文工团相声表演艺术家王谦祥等担任比赛的评委,这些曲艺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让到场观众非常激动,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市民王文都向记者表示,他是个铁杆曲艺迷,在现场看到那么多曲艺界明星大腕,还是平生第一回。

  当晚,来自山西、重庆、湖南等10个单位的参赛团队表演了《妹妹花轿几时来》、《“坏孩子”的天空》等10个节目,参演人员既有《传承》中年过半百的老艺人,也有《小记者采访录》中初出茅庐的“小大孩儿”;既有展现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节目《常回家看看》,又有带着独特异域风情的民间曲艺节目《拉萨囊玛(琼杰啦)》。曲艺复赛首场,有的节目开篇即让人开怀大笑,但也不乏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作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文化馆选送的《传承》便是其中的代表。

  湘北大鼓《传承》是湖南澧水流域有名的“老鼓王”邵丹根据自身真实从艺经历创作的。4日晚的比赛现场,邵丹一上台就引发观众席一阵骚动,前面的节目都是十几个演员一起表演,这个老艺人显得“形单影只”。但当邵丹拿起两个小鼓槌,不紧不慢地敲唱起来时,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我搞打鼓匠,是孩子没得娘,这说来话就长;六月冻死老绵羊,我是迫不得已才搞这一行;因为我的爸爸啊,他是个打鼓匠,他死的时候,一没给我存款,二没有楼房,就留下了两根打鼓棒……”邵丹十几分钟的演出,情真意切地诠释了一个底层民间艺人面对坎坷命运、仍然坚持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执着精神。此前观看过《传承》的吴文科啧啧称赞:“这才是地方曲艺在传承保护工作中应坚持的方向。”

  “群星奖是我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主办的最高奖。群星奖评比及展示活动是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艺术、交流艺术、欣赏艺术的重要活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周广莲介绍,文化部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群星奖评奖工作,不断改进评奖机制,先后增加项目类奖项、增设“群文之星”荣誉称号,并引入群众评委评审机制,这一系列创新和变革使群星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群星奖正式实行分门类、分年度的评奖机制,使群星奖从单一的评奖活动变成各地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持续性、常态化的推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奖的导向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

  “曲艺作为中华艺术瑰宝,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独特魅力。”济南市副市长王新文谈及此次比赛时说。本次曲艺复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曲艺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情及地域特色,将为广大济南市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老济南“曲山艺海”的美誉也因这些艺人的到来实至名归。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