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十艺节:蝶变重生

来源: 大众日报
   对于改制后的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来说,这次备战十艺节就是重生的蝶变。

曾经的青岛市歌舞剧院人才济济,佳作辈出。然而曾几何时,由于演员的待遇不高,市场运作不良,青岛市歌舞剧院陷入了重重困难,一度演员每月只有六百元生活费,整个剧院进入了“伴舞”状态,如此的生存环境显然无法留住人才,更不能奢望排演一台精彩的舞剧。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80年代的《孔子畅想曲》已经成为青岛人的集体回忆,镌刻在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荣誉簿上。

然而荣誉不能填饱肚子,怎样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剧院的活力,已经迫在眉睫。文化体制改革恰逢其时,时势造英雄,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势也造就了一批从“体制藩篱”中闯出精彩的国有文艺院团。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一路探索,一路突破。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就是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受益者。

舞剧《惊梦》(暂定名)是剧院转企的第一部舞剧,院领导班子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重拾往日的辉煌。演员还是那些演员,要下好这盘棋,问题就摆在了领导者面前。从哪里开始?答案是:跑山。

剧院坐落在美丽的青岛山下,当剧院领导决定排这部舞剧的时候,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肩上的担子,也预知到演员将会为此付出的代价。于是一切从最简单最原始的体能训练开始,一圈,两圈,三圈,从最初的溃不成军,到汗流浃背,到默默承受,一点一点的进步,承载了舞剧《惊梦》所展现的舞蹈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跑山跑出来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演员的精气神,那是一种由内心发散出来的军人一般的毅力与严谨。院领导张忠凯这样夸奖这帮昔日的“兵”:“每个人都很棒,脱胎换骨一样,从那样一个平台,走到这样一个平台,我觉得不是一步两步的问题,从过去的一拍一个动作,到现在在这样的节奏之下,一拍能完成两到三个动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剧院领导疼惜他的“兵”是发自肺腑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为演员改善排练条件排练厅改造,重新铺设专业舞蹈地胶,浴室,更衣室,休息室,专门开设食堂。此外,借助改革的大趋势,剧院实行了“项目制”,对所有进入这个剧组的演员提高工资和补贴待遇,这种关心让演员的内心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内驱力。用舞蹈团团长葛军的话说就是:“短短22天,焕然一新。”过去如果说八点钟训练,葛军七点多到达剧院,那个时候剧院往往空无一人,而现在,她七点钟到剧院的时候,已经很多演员等在排练室外面,准备练功了。来源大众日报)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